首页
> 服务大厅 > 深化产改 > 案例发布 > 他山之石

深化产教融合 培育工匠精神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双鉴”人才培养实践探究

省总工会部门或直属单位:产改办 发布人:产改办 发布日期:2020-08-06 09:13

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就业形势陡然变得异常严峻,面对就业竞争更加激烈的现状,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17级水利类专业毕业生却呈现出整体强势就业,目前就业率已经达到90%,在全国500强企业就业的人数达到100余人。许哲涵成功入职广西大型国有企业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杨冠华入职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张海入职中国电建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李菥入职巫溪水利局;于忠秋自主创业成立重庆忠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从事互联网培训行业,公司学员过万人,合作企业数十家……在低迷的就业形势下,学院水利类专业毕业生整体表现出素质高、专业性强,独立自主意识和创业能力突出等优势。这些都得益于学院近几年来开展的基于“3+1”人职匹配就业模型高职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丰硕成果。

2016年9月,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颁布了《基于“3+1”人职匹配就业模型的高职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实施方案》,自此掀起了一场志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浪潮。

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双元”共育

自2011年教育部提出“五个对接”以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逐渐成为职业教育的办学主流。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该《方案》中再次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机制。在国家政策引导下,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行业办学优势,于2018年成立校企合作的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采用“双元”运行机制,实行“共同投资管理、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育教学、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培养师资队伍、共同开展科研和社会服务、共同实施校企文化育人、共同开展招生就业”的“八位一体”混合办学,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双元”主体参与,“校企双鉴”并行

学院在实施校企共管、共育、共训过程中,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依据“人职匹配”理论建构的“3+1”就业模型,即3个指标体系:人才培养评估体系、岗位分析体系、人职匹配结合体系和1个变量:环境因素,深入研究构建了职业生涯力、核心竞争力、实践操作力和企业融入力等“四力”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依据SMART原则,设计了20个二级指标和近100个三级指标,贯穿“入学——就业后”的全过程。

近年来,学院在水利类专业推行“校企双鉴”的“四力”评价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校企“双元”责任清晰明确,在校学习阶段,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引入课程教学内容,企业的岗位标准、考核办法融入专业课程教学,部分“企业课程”搬到校园,开展集中培训、岗位体验和师傅指导,营造仿真性职场氛围,培养学生树立职场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能力;在识岗、跟岗和顶岗实习阶段,建构以企业为主体的评价模式。校企互派人员设立“双导师”,开展“说专业、说课程和说成长”“说职业、岗位和说发展”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企业参观,认知企业和岗位,清晰个人成长路径和职业方向。

信息化手段是实施“校企双鉴”的必要条件,为此,学院开发了基于“四力”的“1+X+0”学生发展评价系统,结合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建立“四评五优二对接”的质量管理内控体系,采取目标预设、过程监测、结果生成、允许申诉的机制运行。同时,引入麦可斯全程参与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跟踪评价,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诊断与改进的重要依据。

校企文化浸润,共育工匠精神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一技之长”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职业精神的培养,它是“工匠精神”的内核。

学院凭借“若水文化”深厚积淀,“润物无声”的浸润式教育,新时代水利精神、工匠精神有机融入“1+1+1”人才培养,强调新时期学生个性化发展,注重培养学生“上善若水”的品德,“海纳百川”的胸怀、“流水不腐”的勤劳、“滴水穿石”的坚持,提升学生“人职匹配”的能力。同时,将企业制度、规范、标准和文化融入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职业素养和价值追求,使“工匠精神”悄然驻留学生内心,埋下持续发展的动力种子。

通过实施校企“双元”育人、校企“双鉴”人才评价,学院水利类专业得到快速发展,在金平果公布的排行榜上,水利专业排名全国第二,建成国家级骨干专业1个、全国水利示范专业2个、全国水利优质专业2个。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生在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省(市)部级以上奖项150余项。其中,荣获水处理技术“一带一路”世界技能大赛最佳技术支持单位1项、国家级团体奖项6项、省部级团体奖项100余项。

改革推动发展,创新必有收获。在大力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学院作为副理事长单位,还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