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专题 > 政工家园 > 新时代 新征程

传承枝柳精神 勇做开路先锋

发布日期:2021-10-25 16:46 浏览次数:

“我郑重宣誓:以铁路先烈为榜样,弘扬先烈爱企业、爱国家的高尚情怀……”近日,中铁四局二公司组织部分青年代表到枝柳铁路烈士纪念亭举行祭扫活动,全体青年员工举起右手郑重宣誓。

1970年8月,为了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应运而生的交通部第四铁路工程局第二工程处(中铁四局二公司前身,以下简称“二处”)积聚4065名职工,风尘仆仆,翻山越岭,以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英勇气概挺进湘西革命根据地,虽然这里山峦叠嶂、峭壁悬崖,但大家还是积极地投身到三线建设之一——枝柳铁路建设大会战中去。枝柳铁路沿线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施工条件艰苦,二处承担的是7个车站、30座桥梁和22座隧道的建设任务。参战职工以“甘洒血汗建枝柳,豪气凿通万重山”的豪情壮志,运用扁担、箩筐、钢钎等简单原始的工具,高山打洞、峡谷架桥,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由于工程难度大、科技水平不高,许多工人曾涉险受伤,甚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在黄土岗工地施工中,面对大雨倾盆、山洪暴发的险境,共产党员陈雪山拼死将落水工友推向岸边,自己却被洪水吞噬,将生命永远地定格在了22岁;川岩坪高桥桥墩灌注时,吊罐提升索突然跳槽,副队长宋庆德不顾个人安危,攀上凌空索道排除故障;大庸北区段站三角线挖沟砌浆遭遇塌方,班长胡清民跳进稀泥坑冒雨苦战,连干十几个小时排除险情。“我这手指就是当年在工地上弄断掉了一截”。如今已75岁的退休职工蒲祖厚在枝柳线上工作的七年间,身上有两处受过伤,除了手指少了一节外,他锁骨的骨折已成旧患,遇到阴天下雨便会隐隐作痛。同样因为建设枝柳线而留下的,还有周胜才老人。他清楚记得1970年自己刚到这里时看到的景象:工地周围没有人家,上山只有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在隧道头挖了半年后,才有了电瓶车帮助拉石渣。回想当时,他并没有觉得苦,“我那时年轻,用手推车运石渣一天能拉五六十趟,一趟能运一两百斤石渣。一天下来我也不累,晚上还能和同事一起打篮球。”

在枝柳铁路建设中,二处承担着建设全线墩身61米的最高桥、5座千米以上隧道等全线最艰巨又最光荣的重任。大家最终能战胜困难、取得胜利,靠的是不竭的创新精神。那时候,工程建设的相关工艺和设备与现在相差甚远,但员工们硬是靠着集体的智慧,在川岩坪大桥施工中攻克了空心墩和手压千斤顶滑动模板施工难题,空心墩施工工艺被记入《中国桥梁建设史》。此外,他们还在大庸北站施工了长30米整体道床,在川岩坪1号隧道采用了DM-1化学治水工艺等;自制水磨石机、震动焊、电焊机自动控制等26项、38台件创新工艺和工具。不得不说,创新精神贯穿了二处在枝柳线上施工的八年时间,是二处能顺利如期完工的一大“功臣”。

1978年,枝柳铁路终于建成通车,北接焦枝线并与其合并为焦柳铁路,打通了一条钢铁、煤炭运输的重要通道,成为与京广铁路平行的另一条钢铁大动脉,可对运输起到分流作用,在中国铁路网中占据重要地位。这条满载希望和梦想的铁路建成后,为铭记那些为建设铁路献出生命的功勋,1979年二处在大庸站(现张家界站)立纪念碑、建纪念亭,纪念革命烈士陈雪山等86位英灵。随着时间的推移,纪念亭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损。近十余年来,中铁四局二公司曾两次对纪念亭进行较大的修缮,并坚持每年清明节组织青年职工前往纪念亭开展扫墓活动,缅怀先辈,传承精神。老家河北、黑龙江出生、湖南成长、安徽工作、现在浙江,来自中铁四局二公司的员工杨继刚是个典型的“铁二代”。从幼年便跟着父亲辗转于不同工程项目的他,到现在已经说不清哪里才算是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家乡。“我也埋怨过,这种生活让亲情、友情都淡漠了,还有什么意思?”但自从进入铁路建设这个行业之后,他终于理解了父辈舍小家为大家的“漂泊”生活。

如今,枝柳铁路已经运行了40年,枝柳精神也在铁路建设行业内不断传承着。在张家界,中铁人正奋力建设着设计时速350公里、途经3个市州7个县市区的张吉怀高铁(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怀化市)。开路先锋们用汗水和艰辛,为中国的铁路建设及发展勾勒出一幅幅绚丽的美好蓝图。据规划,到2020年,我国铁路网规模将达到15万公里,其中3万公里的高速铁路将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到2025年,铁路网规模将达到17.5万公里,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3.8万公里,路网结构也会更加优化。

通讯员   高炼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