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我们就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只有充分认识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扎实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才能保证产业工人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实现,工会组织有责任承担起这个历史责任。”日前,南京市栖霞区人大常委副主任、区总工会主席胡达贵在谈到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时对本报记者表示,基于这样的思考,栖霞区总工会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践聚焦于大力弘扬新时期劳模精神,充分发挥劳模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劳模发展模式的“升级版”。
建立跨行跨域劳模工作新团队
“根据区总工会总体安排和部署,集团成立了黄其伟、朱光成、王怀林、张孝清四个工作室,现有成员 32人。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各劳模创新工作室紧紧围绕创建目标建立工作制度,推进项目落实,促进成果转化,服务栖霞高质量发展。”采访中,栖霞区劳模创新工作组成员、南京东郊科技集团工会主席谢芳芳向记者介绍。
今年初,因为疫情影响,南京东郊科技集团工会积极响应号召,采取线上形式办公让工作有序推进。黄其伟劳模创新工作室通过党员直播室进行疫情防控宣讲,“东郊悦课堂”组织员工在线学习和培训,为复工做好充足的准备。面对防疫物资匮乏的局面,他们积极组织采购酒精、消毒液等捐赠给抗疫一线部门。
“劳模创新科技研发工作组成立之初,我们搭建了组织架构、制定了工作章程、确立了创新项目。”谢芳芳说,目前,劳模创新科技研发成果显著:黄其伟工作室研究项目《关于太阳能转化为氢能项目研究》已完成转化,主要投用于北京大白无人机,进行电池续航。该项专利研究成果也适用于大型发电厂发电,可最大程度的实现能源节约。王怀林工作室以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国内空白为目标,对《高通量、抗污染网络孔PVDF有机管式膜的研究与开发》等项目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现已步入小批量应用阶段。朱光成工作室把二维码技术应用在教育上,制作带二维码的“智慧讲义”,架起导学式网络自主学习的桥梁。而张孝清工作室《靶向抗肿瘤创新药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经过初步活性筛选出药物活性和质量优于在临床研究的化合物,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
围绕栖霞“高端产业集聚区、创新发展示范区、人文生态宜居区”的建设目标,区总工会建立跨行业跨区域的劳模创新工作团队。他们整合劳模团队资源,成立科技研发、精准扶贫和助学帮扶三个劳模创新工作组。每组初期由3~5名劳模组成,逐步吸纳各行业的领军人物和先进典型参与,服务由单一向全面过渡,由个人行为向组织行为发展,由单体作用发挥向团队作用发挥发展,打造服务劳模和职工的发展平台、创新平台、培训平台、交流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从而创新劳模工作新形式、新内涵。
劳模精准扶贫组以由区总工会兼职副主席、全国劳模周福安任组长,以派缘合作社为平台,以“一棵葡萄·一个梦想”项目为龙头,联合一批现代科技农业的劳模先进,在八卦洲等街道选择一批困难职工家庭开展种植技能创业培训,从种苗培育、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方面提供无偿服务。他们对接11户贫困户,2019年每户年增收超过5000元,2020年每户有望增收至1万元。栖霞区总还按照全总和省市总工会的要求,将项目移植到山西省壶关县,助力当地困难职工精准脱贫困。
助学帮扶助由省劳模周德福任组长,联合一批热心企业家设立“爱心助学基金”,针对贫困职工子女开展助学帮扶活动,2019年达16万;他还支持家乡建设,捐建“德福桥”“长炉路”,积极开展敬老爱老等活动,达200万余元;仅疫情期间,就捐赠防疫物资23.6万元。
增加劳模先进创新创造新类别
今年5月29日,栖霞区又把劳模先进的创新创造触角向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队伍延伸。
在当天由栖霞区委组织召开的全区“党工共建”暨工会组建工作部署会上,全国首个区级工会系统“五一劳动奖章人才创新工作组”及临时党支部揭牌宣布成立。这是该区探索党工融合共建新路径,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同时,全区五一劳动奖章人才创新工作室现有资源,聚集创新优势得到进一步整合。
这个创新工作组由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郭峰担任组长,在区总工会劳模创新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旨在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人才聚集、创新攻关、培育传承四大功能作用,培育和造就一批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高素质队伍,为推动栖霞实现更快速、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做出新贡献。
郭峰介绍,为了进一步规范工作,工作组成员商议形成五一劳动奖章人才创新工作组工作章程及创新工作组工作计划,并确立创新项目。其中,郭峰、刘雨、张霆辉的项目分别是《关于智能化机器人教学项目研究》《复合带扎制全氢气氛光亮热处理》和《基于人工智能的无人机机器视觉系统》。
为此,区总工会明确了创建目标:年内全区将创建10个以上区级职工创新工作室和6个以上区级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5个以上市级职工创新工作室和3个以上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同时,从组织框架、场地经费、工作设施、人员结构、活动制度、项目成果等9个方面,制定了思路清晰、指标详实、可操作性强、实效突出的标准细则,体现了劳模创新的示范引领、人才聚集、创新攻关、培育传承四大功能。
胡达贵说:“树立标杆意识,积极开展创新活动,立足岗位,壮大队伍,以点带面,为全区的劳模和职工创新工作和经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也为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探索一条新路。”
构筑“党工共建”保障新格局
找准党建与工建助力企业发展的结合点、着力点,探索劳模创新工作运行机制、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在机制创新、成果转化、精准脱贫、助学帮扶等方面进行有益实践,推动党工共建工作提档升级。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印象最深的一点,也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栖霞实践的最大亮点。
该区以党建为引领,深入实施劳模、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双创双提升”工程。记者了解到,今年初,区总工会围绕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出台了进一步深化创建工作的三个文件,联合区委组织部以“双创双提升”工程为平台,深化党工共建,联合召开劳模创新工作动员部署暨劳模创新工作组临时党支部成立大会,进一步深化党工共建成果,创新组织覆盖形式,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劳模创新工作中,同时成立劳模及“‘五一’劳动奖章人才”创新工作组临时党支部。栖霞区委组织部副部长、“两新”工委书记翟朝阳说:“选优配强支部书记和成员,落实‘三会一课’和‘一岗双责’,切实发挥党支部的坚强堡垒和劳模的带头作用。加强对工作室、组中的业务骨干、技术能手的教育培养,把优秀人才吸收到党组织中来,提高成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把劳模创新工作室、组,打造成为教育职工的平台和保持发扬劳模先进性的基地”。
栖霞区按照“党政支持、工会牵头,劳模、技能人才挂帅”的工作目标,注重在劳模、职工创新实践方面加强指导、引导和督促,协助解决好创新实践中的问题。增强创新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经费、设备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把创新工作与班组建设、创建“工人先锋号”、技能竞赛、先进人物培养选拔、职工权益维护等活动结合起来,做到资源整合、互利共享。充分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组的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品牌效应,持续推进创新工作健康发展,为服务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记者了解到,在劳模创新工作团队引领下,全区22个创新工作室确立重点研究课题39项,区总工会在分类指导上,把创新工作与技能竞赛等活动结合起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举办培训班,组织现场观摩,提升基层创建水平;召开创新工作组座谈会,交流工作经验。在资金保障上,对区级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以及工作组分别给予0.5~3万元的经费补助,全年共划拨专项工作经费30.5万元;南京东郊科技集团、南京华威医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追加130万元资金用于研发工作。在典型选树上,首次认定区级五一劳动奖章人才创新工作室3个,区级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21个,“一种利于充填接顶的采场进路布置方式及方法”获评南京市职工十大发明专利。
目前,南京市栖霞区共有11 个工作室创建市级以上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形成劳模创新工作组带动职工创新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记者 朱波 通讯员 袁百强 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