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务大厅 > 产改试点 > 案例发布 > 本省做法

产教融合促发展 匠心独具育人才

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院

省总工会部门或直属单位:产改办 发布人:产改办 发布日期:2020-09-18 09:51

一、引言

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徐工集团出资兴办的具有工程机械特色的技工院校。作为徐工高技能人才培养摇篮,学院始终与徐工集团目标共融、资源共享、发展共赢,全力打造与世界级徐工相适应的“到企业就能用、一用就能成功”的技能型、复合型高技能人才。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工时,高度评价徐工是很重要、很成功地打造自己道路的国有企业、现代化企业。徐工集团积极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守工程机械主业,始终将高技能人才培养作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从金牌工人和高级技师培育体系构建,到人才的使用激励;从技校入门到生产岗位磨砺,再到大赛练兵,徐工集团已探索实践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校企共融育才之路。

二、主要做法

(一)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徐工集团把建设一流技师学院、培育优秀高技能人才队伍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为学院确定了精品、精致、精深的办学理念和技能人才摇篮、传承徐工文化基地的发展定位,对学院发展给予全方位支持。智力服务支持:成立以公司党委副书记为主任,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和各单位党委书记为委员的职工教育委员会,形成“集团、二级公司、学院”三位一体的管理服务体系;委派企业技能大师、生产一线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员,深度参与学院教学、职工培训工作。技术设备支持:与学院联合开发基于徐工产品特色的实训设备和一体化学习工作站,无偿提供装载机、挖掘机等生产设备及生产关键零部件122台套,服务学院实训教学和企业后市场的职工培训。实训基地支持:与学院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18个,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实施“青苗工程”、“师徒结对”等量身定制的培养方案,并提供不少于4000元/月的薪资报酬。

(二)发挥校企共育作用,定向培养产业技能工匠。坚持校企定制培养优秀技能人才,借鉴德国“双元制”,联合企业开设人才定制班,在课程、师资、时间、场地、评价五个方面,实现企校深度融合互通。目前,在徐工关键工种岗位工作的学院毕业生占比高达76%。坚持协同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企校共建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全过程评价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联合开发以徐工产品为基础的部颁教材13本,校本教材40本、学材32本。坚持全过程渗透工匠精神培育,开设团队合作、游泳、烹饪等融合徐工DNA的特色职业素养课程,培养“人格健全、体格健壮、素质过硬、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坚持打造企校融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畅通与企业的师资互聘互任机制,引进企业一线技术专家、工艺师到学院任教,安排教师每年到企业进行不少于2个月的全脱产顶岗实习。坚持开展精准职工培训,实施“菜单制”“项目制”培训,校企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实现校企合作双赢;制定《职业资格复核制度》,打破“一证定终身”,促进职工不断提升技能,终身学习。坚持共同开展技能大赛与岗位练兵,定期举办、组织参与职业技能大赛,有力激发职工学习、钻研技能的热情。

(三)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升服务社会能力。拓展培训项目,服务工程机械价值链上下游,提供全套培训解决方案,累计为社会培训鉴定3200余人。推行技师研修制,连续承办江苏省焊接高级技师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班,培训86名高级技师。推进“新型学徒制”,实行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轮岗实习培养,首批培养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人才68名、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人才20名。积极承担世赛集训任务,获批省世界技能大赛建筑金属构造、重型车辆维修两个项目集训基地;组建由行业领域专家、优秀教师组成的竞赛辅导团队,为国赛、世赛选手提供集训保障服务。

三、工作成效

通过以上举措,累计为企业和社会培养输送1.3万余名高技能人才,其中省首席技师36人、高级技师255人、技师2176人、高级工7514人,高技能人才占比达46%;526人次在行业和国家级技能大赛中获奖,其中4人国赛夺冠,29人省赛夺冠;先后被授予“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第六届黄炎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优秀企业”,学院被评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职工教育培训优秀示范点”。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