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务大厅 > 产改试点 > 产改动态

扬州新型学徒制成为员工成长“摇篮”

三年培养企业新型学徒制职工7000人以上,培养规模居全省第一

省总工会部门或直属单位:产改办 发布人:产改办 发布日期:2021-05-31 10:37

中国石化仪征化纤公司PTA部PTA装置主任技师曹飞,热心开展传、帮、带,按照新型学徒制的要求,把培训搬到装置大修现场,一个单元、一个系统、一个片区,带着员工们爬框架钻管廊,手把手传授技艺。三年来,他累计授课1100课时,帮助30多人通过技师和高级工技能鉴定,6人成长为值班长、主操,有5人成长为装置技术干部,6人成长为该部的管理人员,他自己也在去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这是扬州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一个缩影。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以后,扬州市就产业工人培养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并于2018年上半年推出了建立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的实施意见,市财政出资300万元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率先迈出了由地市财政推动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步伐。3年来,扬州市在企业积极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通过企校合作等方式,组织有培训需求的企业技能岗位新招用人员和新转岗人员参加新型学徒制培训,加快企业后备技能人才的培养,为企业培育“种子选手”,不断驱动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杨慧是扬州技师学院机电工程系的一名教师,这三年,她把课堂搬进了企业的车间,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为挂钩企业量身定制了特色化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产教融合模拟工厂”与“企业师生工作站”的支撑作用,以企业实际生产需求为切入点、以科研项目为导向,构建了“10%素养能力+30%职业能力+60%技能能力”的课程体系。在企业授课的过程中,杨慧发现,不少企业的劳模、技师干活是把好手,但大部分人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在学员培训时“有劲使不上”。问题反映到市产改办相关单位后,引起高度重视。扬州市人社部门狠抓培训师资质量,选拔企业技术骨干统一进行企业导师提升培训,目前已培训200余名企业导师,同时要求企业和学校导师每月共同备课不少于一次。同时派出百余名骨干教师送教上门,完成了500多门课程教学任务,总课时累计超万学时的教学工作。扬州市总工会专门组建了一支180多人“义工教授”队伍,由市总出资请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送教上门,每年开展培训上百场,帮助企业提升劳模技师的施教能力。

师资力量的问题解决后,工学矛盾又暴露了出来。潍柴(扬州)特种车有限公司技术部员工王昌管,从事产品研发已逾十余年。面对产品迭代升级,他经常感到“本领恐慌”。企业被列为扬州市新型学徒制第一批试点企业后,王昌管陷入了“两难”:一方面想参加培训提升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又怕耽误正常工作。

像潍柴公司这样遇到工学矛盾的企业还不少。尤其是制造型企业,三班倒或两班倒的工作安排,使员工的工作、休息时间不统一,给集中培训带来不便。为此,扬州市相关部门采用“课堂培训、现场操作、线上学习”等教学组织形式,推动探索出“双结合”学习模式。生产任务淡季时,集中2-4天时间对学员集中进行培训;生产任务繁忙时,就暂停集中培训,布置学员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自学,并指定企业导师进行答疑指导。即使在去年疫情严重的情况下,扬州也通过线上教学实现了新型学徒制培训“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培”。当年有16061名企业职工在相关线上技能培训平台登录注册,开始了线上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潍柴公司职工王昌管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多样化学习,培训课程涵盖计算机应用技术、汽车工程技术、质量管理等。“毕业时间久了,很多理论知识已经生疏。培训内容非常有针对性和时效性,通过培训,我重温了书本知识,可以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王昌管说。

由于新型学徒制工作效果明显,部分特色产业和中小微企业也产生了培养需求。扬州市相关部门因势利导,把装配式建筑、电子装配等新兴工种和“扬州三把刀”传统服务业工种纳入培养范畴,两年来新培养企业新型学徒4600人。为最大限度满足企业需要,同时高标准做好培训工作,扬州市相关部门还主动与行业协会联系,积极在建筑行业进行试点。对于建筑企业急需的工业装配、IBM等工种,以中小企业集中向建筑行业协会申报,行业协会再与职业院校联合培养的方式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打造了扬州企业职工新型学徒制培养工作的一大特色。截至目前,扬州市累计培养企业新型学徒制职工7000人以上,培养规模居全省第一。(王槐艾)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