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京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指示和党中央、省委部署要求,坚持“三个强化”,积极创新实践,深化试点工作,努力探索和总结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经验,扎实推进全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一是高位统筹推进。把产改工作作为践行“两个维护”、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政治任务,2019年1月份,市委常委会和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分别召开会议,在全省率先审议通过《新时代南京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并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二是凝聚整体合力。建立和完善联席会议制度,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市人大、政府相关负责人任副组长,明确市委组织部和市发改委、教育局、科技局、工信局、人社局、国资委、工商联、总工会等9个部门和11家产改试点单位的工作职责,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工会主动推进、各方积极配合的工作格局。三是压实基层责任。将产改工作纳入市对区考核体系,指导试点地区、行业、企业制定细化工作方案,做好政策衔接、政策配套和政策创新工作。在选取行政区和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等6家单位作为试点,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又新增开发区和民营制造企业、软件信息类高科技企业等5家试点单位,市总工会下属35家直属工会同步制定产改细化方案,力求试点工作覆盖到各类区域、各种所有制企业、各方面产业工人群体。
二、强化攻坚举措,明确重点突破的工作方法。一是在提升产业工人技能上求突破。着力培育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提高产业工人劳动和技能竞赛质效,每年开展重点工程(项目)劳动竞赛20场、市级职业技能大赛100场以上。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落实南京市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到2021年底,全市技能劳动者在就业人员总量中的占比达28%以上、高技能人才在技能劳动者中的占比达32%以上。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推进职业学校和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培养紧缺的高技能人才。二是在发挥产业工人作用上求突破。抓好劳模工匠和职工创新工作室建设,到2020年底,建成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200家、职工创新工作室140家。支持创建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推动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优秀产业工人传帮带作用,着力打造南京工匠学院。三是在巩固产业工人地位上求突破。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不断提高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候选人中的产业工人比例,安排优秀产业工人到各级工会领导班子兼职。将市总工会调整为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把优秀产业工人纳入人才工作总盘子。引导企业将技能水平与薪酬等级挂钩,建立技术工人补助性津贴制度和职工创业创新奖项。今年全市评选推荐全国劳模人选中,产业工人占46%;评选推荐省五一奖章人选中,产业工人占48%;市五一奖章评选将产业工人占比设定在50%以上。
三、强化支撑保障,构建落实落细的工作机制。一是夯实基层基础。将更多资源和力量向基层倾斜投放,保障试点工作有序实施。市委明确市总工会牵头抓总,将今年作为“基层工作年”,建立领导干部与试点企业联系挂钩制度,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市总工会计划压减本级及直属事业单位公用经费10%,用于补助基层工会经费。二是优化政策保障。连续两年在市委“一号文件”中对集聚高技能人才等产改工作提出要求,贯彻省《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实施意见》要求,制定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等配套文件,加强产业工人工作、生活等服务保障,落实技能培训补贴政策。三是加强舆论引导。做好对改革举措的解读、改革进展的宣传,大力宣扬优秀典型和先进事迹,营造各方面关心、支持产业工人成长发展,共同参与、合力推动产改试点工作的良好氛围。(南京市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