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务聚焦 > 深化产改

“五个赋能工作法” 打造天能特色“产改模式”

省总工会部门或直属单位:产改办发布人:谢兆龙发布日期:2022-10-25 15:49浏览次数:

浙江天能(江苏)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总投资35亿元,现有职工1720人,主要从事“天能”牌系列新能源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目前已成长为国内最大的电动车用纳米高能蓄电池生产基地。2019年,公司成为沭阳首家销售过100亿元企业;“十三五” 期间,公司实现销售450亿元、纳税20.3亿元;2021年位列宿迁市民营企业百强第2位。公司相继获得中国工业大奖、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模范职工小家等荣誉称号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等认证。近年来,公司大力推行政治赋能、文化赋能、创新赋能、成长赋能、关爱赋能“五个赋能工作法”,致力建设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初步成效,形成了独具天能特色的产改模式。

一是坚持政治赋能,使产业工人努力有方向。

充分发挥党建在产改中的引领作用,旗帜鲜明走好“党建带工建助产改”之路。成立产改领导小组,由公司党委书记亲自部署,确保产改工作在谋划上提高政治站位、在内容上突出政治导向、在推进上压实政治责任。注重扩大一线职工代表在各级党组织、工会的力量,形成产改推进合力。努力把优秀员工培养为工会积极分子,把工会积极分子发展为党员,把优秀工会会员、优秀党员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近年来,发展入党积极分子23人,20名优秀共产党员晋升班组长、2 人晋升车间主任、1 人晋升经理。坚持将思想政治引领作为产改工作的第一要务,组织送“红色口袋书”“红色电影”等系列活动进班组,通过宣讲会、沙龙、直播等产业工人喜闻乐见形式,努力使政治思想真正入脑入心,从而自觉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二是坚持文化赋能,使产业工人奋斗有氛围。

公司始终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一直重视企业文化的挖掘和塑造,长期以来坚持的“动力文化”在全国企业文化建设领域独树一帜,同时也成为推进企业产改的宝贵资源和重要依托。近年来,公司在坚持以大力弘扬“动力文化”为主轴的前提下,注重“责任文化”“创新文化”“奋斗文化”以及“分享文化”等的导入、融合、升华,使产业工人随时随地都感受到企业文化的浸润和熏陶,从而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向心力,激发勇于拼搏、敢于奋斗的工作热情,在公司内部进一步形成了争先创优、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

三是坚持创新赋能,使产业工人出彩有机会。

坚持人才强企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常组织产业工人进行技能大比武、大比赛,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五小”活动和十大创新工作、十大创新成果、十大发明专利活动,获胜者奖金最高达10万元,通过搭建舞台、创造条件、给予重奖,激活了产改“一池活水”,使广大产业工人的创造潜能充分释放、聪明才智竞相展现、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四是坚持成长赋能,使产业工人发展有通道。

公司制定激发产业工人干事创业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产业工人提升社会地位、拓展事业空间、增长薪酬待遇机制。创办天能大学沭阳学院,制定实施天卓计划、航计划、鹰计划“三个计划”和课程体系、讲师体系、评估体系、制度体系“四个体系”,对产业工人进行系统培训,促进产业工人快速成长。今年以来,累计开展产业工人培训102场次,培训4600余人次。畅通产业工人晋升渠道,出台《技能等级评定办法》,夯实产业工人赋能增酬体系。

五是坚持关爱赋能,使产业工人权益有保障。

加强民主管理,涉及企业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一律经过职代会审议通过。认真倾听职工心声,切实解决职工诉求,职工合理化建议被采纳一条奖励500-10000元。开展集体协商,保障职工合法利益,推行“三方协调机制”,让职工有诉说心事的地方,化解劳动纠纷促进企业和谐发展。实行帮扶济困,坚持春送关怀、夏送清凉、秋送助学、冬送温暖。通过对广大产业工人的持续关爱,切实增强了公司的号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