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务聚焦 > 深化产改

立足技能提升建立工作机制探索陶瓷行业小微企业产改路径

省总工会部门或直属单位:产改办发布人:刘清华发布日期:2022-05-12 10:29浏览次数:

宜兴素有“中国陶都”之称,陶瓷产业既是宜兴的特色产业,也是富民产业。宜兴的陶瓷产业主要集中在丁蜀镇,现有陶瓷企业900多家,全部为民营或个体经营,100人以下的小规模企业占90%以上,吸附在陶瓷产业链上的人群超过10万人,陶艺人才、专业市场、紫砂工作室不计其数。近年来,宜兴市紧紧围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目标任务,结合宜兴实际和产业特点,从陶瓷行业入手,以建立完善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机制为切入点,积极探索陶瓷行业小微企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宜兴模式”。

一、依托实训基地,加大培训力度,构建小微企业产业工人技能素质培训体系

打造实训基地。依托陶瓷行业协会平台,突出陶瓷行业特色,加大工匠型人才培育力度,推动陶瓷行业的国家职业资格认定工作。在宜兴市丁蜀成人技术学校构建融各项陶瓷职称培训、技能培训、创业培训、陶艺交流、技能大赛等为一体的宜兴市陶瓷行业小微企业产业工人技能实训基地。探索、创新“两创、两请、两合”的多方参与、多方联动培养模式,有效提高培训数量和培训质量。“两创”即创建学习型社会、创建省专技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普及“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两请”即请高校教授、大师名家授课,更新产业工人创新理念,请对口专业的高技能优秀人才开展技艺技能培训,提高技术水平;“两合”即村(社区)、合作社、从业人员组合,高校、企业、行业组合,多维度高密度有效提升培训成效。

强化职业培训。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配合、平等互助”原则,优化技能培训布局,依托宜兴市陶瓷行业小微企业产业工人技能培训基地,开设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人文陶瓷艺术高研班、全日制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大专班、陶瓷装饰高级工培训班等专题培训班,构建小微企业产业工人技能素质培训体系。放大“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效应,量身定制陶瓷产业工人线上学习平台,为产业工人提供灵活多样的技能学习培训资源,线上学技术、提技能、促创新。

二、聚力素质提升,打造竞技平台,创新小微企业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机制

举办技能大赛。“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为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竞赛,开展制壶、均陶堆花、陶刻、雕塑、泥绘、制盆等手工制作比赛,推进知识型、技术型及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造就掌握现代化科技知识和具备高标准职业技能的产业工人队伍。

实施名师工程。充分发挥陶瓷行业劳模、工匠、大师等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立足名师工匠技艺传承,助力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开展“名师带徒”“薪火相传”结对与“名师带徒成果展”,在传、帮、带的过程中,教授传统技艺与创新理念,培育艺德观念和艺术素养,形成崇尚学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不断壮大技术技能型产业工人队伍。立足陶瓷产业自主技术革新,加大陶瓷产业创新创效扶持力度,将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作为推动技术创新的“孵化器”,弘扬工匠精神,着力培育陶瓷产业新力量,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新型产业工人队伍。

三、建设产业联盟,推动技术创新,激发小微企业产业工人技能素质创新活力

形成产业联盟。推行“特色人才+特色产业+特色区域”模式,建立丁蜀镇紫砂陶党建联盟,加快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办、事务共商、人才共育、文化共兴,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融入党建工作大局。依托家庭制陶传统产业特色村,先后成立丁蜀镇西望村紫砂陶瓷专业合作社和陶瓷产业联合工会,探索陶瓷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与农民增收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提高职业技能、增强文化素养、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制作技艺培训、产品交流、统一品牌制作、统一市场营销等手段,共同开拓市场。

推动技术创新。精准对接高校科研院所,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邀请近100所科研院校、1000余名专家参加工业陶瓷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举办国际陶瓷全产业链展览,吸引上百家中外优秀企业参展。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促成180多项产学研合作成果落地,激发陶瓷产业创新动力。江苏省陶瓷研究所、江苏省宜兴非金属化工机械厂分别与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合作开办陶瓷耐火行业研究生课程班,培养高技术人才60余人次。陶瓷研究所成立陶瓷产业孵化中心,由政府搭建平台,进行技术革新、攻关。举办科技创新论坛,开展“教授送学进企业”活动。

四、建立激励措施,健全保障机制,促进小微企业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有效提升

建立激励措施。落实“工匠带徒”“名师带徒”计划、青年陶艺家人才培养计划和巾帼名师陶艺家带徒活动,组建劳模创新工作室、工匠工作室,推动陶瓷产业职工技术技能提升,加大专业型、创新型职工技能培养力度,制定劳模、工匠、技术能手传帮带实施办法,搭建高技能人才成长成才平台,重奖优秀师徒,形成“愿带徒、善带徒、出高徒”的良好氛围。

完善评价制度。完善与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相适应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构建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就业培训结业考试相互衔接的多元评价体系。发挥陶瓷行业协会、陶瓷骨干企业的作用,扩大企业、行业协会对技能评价的自主权。健全技能人才评价管理服务体系,加强评价过程、评价质量的监督。

健全保障机制。引导企业实行补充性分配制度,将技能水平与薪酬等级挂钩,劳动报酬向一线产业工人倾斜。实行多技能工人津贴和学历补贴,建立高技能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同等待遇制度。加强就业服务,把推进工资协商作为促进劳资和谐的关键来抓,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劳动部门管理、工会实施、职工代表监督”的运作模式,保障产业工人权益。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