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务大厅 > 产改试点 > 产改动态

南京200余个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打造技能人才“快车道”

省总工会部门或直属单位:产改办 发布人:陶世昆 发布日期:2023-10-18 15:09

一个劳模,就是一粒种子;一个工作室,就是一个孵化器。

10月12日,中国工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闭幕。记者注意到,中国工会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建设,强化对职工创新成果展示交流和应用转化。”

截至目前,南京共建立市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248个、市级职工创新工作室272个。其中,市级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43个、省级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20个、长三角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2个、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3个。南京200余个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是如何依托工作室和劳模工匠自身的技术优势,培养技能型人才,做好传帮带?又是如何利用工作室,推动产业工人科技创新?

以一带多,放大示范效应

走进吴科劳模创新工作室,墙上多张红色的证书十分醒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创新工匠、中央企业劳动模范、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华电集团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在这些荣誉的背后,则是一系列卓越亮眼的成绩:“华电睿篮”系列自主可控电力工控系统开启电力行业先河,自主可控率100%,核心软硬件国产率100%;对下游实现从33万、66万、100万燃煤机组DCS到E、F级燃气机组TCS的国产化替代,实现四个“国内首次”,等等。

这些高新技术和重大突破,都有着省劳模、南京国电南自维美德自动化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吴科和他的团队倾注的智慧与匠心。

以吴科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5年,主要研究发电机组控制系统的自主可控。当时CPU、操作系统等核心软硬件大多被国外公司垄断,存在断供卡脖子风险。“研发自主可控电力控制装备决定着我们在产业不受制于人,也关系着国家的能源安全。”吴科说。

在大型分散控制系统领域取得技术突破、部分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垄断、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一直是吴科追求的目标。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完成了《1000MW超超临界机组大型分散控制系统》《基于maxDNA数字化电厂仿真系统》《数字化电厂研究与应用》《发电厂仿真系统考核评分软件》等科研项目,这些科研成果在社会被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6年12月,吴科劳模创新工作室通过公开评审和现场审查,从一众候选工作室中脱颖而出,被认定为第二批“南京市劳模创新工作室”。

不仅自己很牛,还带出一批能人。每周三下午下班后,办公大楼安静了,杨春泽劳模创新工作室却是热火朝天,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新知识、新理念,开展头脑风暴。全国劳模,中国电信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杨春泽是有名的“电信发明家”,他认为,创新需要集思广益,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只有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才能给市民带来更多的便捷。

2011年,南京电信以杨春泽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创立。工作室将公司内有创新爱好的职工都吸纳进来,形成“无边界”的团队发展模式。工作室成员陈思被评为南京市劳模,也是一名创新能人。陈思告诉记者,她工作的第二年就加入了工作室,之前虽然自己也爱琢磨,但苦于没有人指导。自从加入了工作室,她感觉走进了一个新世界,这里有前辈指导,有困难时大家一起商量。她和团队研发了一款名为“近享”的智能应用,被省公司评为青创空间杯优秀奖。如今,杨春泽劳模创新工作室已拥有超20项的国家专利,产生了多项互联网创新和岗位创新的产品,得到了广泛应用。

不仅如此,工作室还先后产生了南京市劳模、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多名成员荣获省级创新之星和创新达人称号。2021年,工作室被评为第三批100个“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示范引领,助推企业创新发展

劳模创新工作室不仅是人才的“孵化器”,还是企业创新增效的“聚宝盆”,有些工作室一项创新发明就能带来数千万乃至上亿元的年收益。

中航工业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的程卫国劳模创新工作室集聚了不少人才。工作室研发的某型辅助动力系统是某新型飞机最大的辅助动力系统,每年为南京机电创造产值超过3亿元;应急动力装置、空气涡轮启动机、冲压空气涡轮装置等年产值也超过1亿元。

创新工作室也愈发凸显头雁效应。

南京汽轮电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燃气轮机车间工艺组组长、工程师付刚牵头发明的操作法“6F.03燃气轮机压气机轮盘制造”,不仅一举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更走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之路。面对成绩,付刚说自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因为他所在的南汽轮公司,设有一个由全国劳模朱海和全国技术能手柳政为主要负责人的创新工作室,是这个毫不保留的集体,为付刚的创新驱动插上了腾飞之翼。

“创新工作十分重要,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职工,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高科技企业。”南京中网卫星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产品中心技术总监高云勇说,公司制定了创新工作室管理和奖励规定,明确职工根据创新成果在公司平台创业时,七成股权归职工创新团队。

高云勇正在指导工作室成员工作

高云勇组织和推动员工成立12个职工创新工作室,并成立“职工创新工作室联盟”,公司上下形成群众性创新热潮。“公司12个职工创新工作室推出的产品已累计创收超过千万元,这样的成果真是意想不到。”高云勇说,创建职工创新工作室是公司2019年产改的试点举措之一,所有岗位都可以申请创新工作室。

秦文京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教学平台

江苏省劳模,航天晨光股份有限公司特级技师、高级工程师秦文京牵头组建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建有实训园地,从员工岗位胜任能力、多技能的需求和提高综合能力三方面,以专题讲座、绝技绝招现场表演、模型化教学平台实物搭建等形式,开展技术交流与培训。去年年底,他还被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聘为导师,在南京江宁高等专科学校授课指导。秦文京说,今后,学校的学生将有机会来工作室学习。这也是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储备人才。

组建创新工作室联盟,推动产业发展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近年来,南京市总工会通过创建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由较强技术能力、业务能力、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劳模、工匠、优秀职工领衔创建创新工作室,从而不断激发更多职工的创新潜能。

日前,南京市总工会还印发了《南京市总工会进一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行动方案》,其中提到,到2023年底,认定不少于20家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和职工创新工作室。推动成立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创新工作室联盟。

10月12日,首个江苏省国防电子系统引领性暨南京国防工业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在江苏金陵机械制造总厂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

据了解,这次联盟的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企业,覆盖江苏国防、电力行业的35个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和1个职工创新工作室联盟,汇聚世界IPC手工焊接&返工返修竞赛亚军、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南京市劳模张雯集等一群劳模工匠、技能大师、专业技术人员、专家学者等创新人才,将对探索同性质企业,不同产品类型,不同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下创新工作室的合作与交流作出有益探索,为推动军工行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我们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共完成科技创新和技术革新项目49项,工作室成员分别获得航天技能大奖、航天技术能手、中国航天基金奖等各类奖项和荣誉称号。”南京晨光集团公司215所数控加工部数控工段长徐斌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是联盟成员工作室之一,他说,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广大产业工人提供了更好的机遇和更广阔的舞台,工作室的26名成员将以大国工匠为目标,在南京晨光数控加工领域发光发热。

“劳模组建工作室,可以带动一个团队共同创新,由单个创新向群体创新转变,由一次创新向持续创新转变。”南京市总工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说,早在2020年,南京就建立劳模创新工作室督导制,选聘在业内有影响力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为督导,发挥“大咖”带头作用,同时加强工作室之间的横向交流,着力把劳模创新工作室打造成创新实践的大家庭、创新活动的大舞台,最终形成自主创新的大循环。

据了解,下一步,南京市将围绕开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深刻理解推动产改对于促进产业工人科技创新创造的重要意义,做精做好劳动和技能竞赛,为产业工人创新发展搭建舞台,切实加强对产业工人的维护保障,为产业工人创新发展提供动力,推动完善工会数字化建设,为产业工人创新发展建立新赛道。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