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务聚焦 > 深化产改

无锡宜兴市教育局:四元协同,双能并重,做学教合一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四维度一体化”改革实践

省总工会部门或直属单位:产改办发布人:贾永刚发布日期:2023-10-08 13:52浏览次数: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以来,教育局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国家、省、市产改工作部署推进会精神和《新时代宜兴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为指引,充分发挥教育系统尤其是职业教育系统在技术技能人才领域的培养优势,深度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完善、优化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共生共长。

以服务产业工人“职前筑基,职后赋能,终身发展”为目标,以职业学校为培育主阵地,以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探索实践为核心,构建“四维一体,四元协同,双能并重,做学教合一”的新时代产业工人培养培训体系。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图片

新时代产业工人培养培训体系

本体系服务的对象是即将成为产业工人的职业学校学生和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产业工人。培养目标是双能并重即德能和技能同步提升。培养主体是四元协同即政行校企深度合作,协同推进。培养方法是构建四维一体培养体系,四个维度分别是:政策制度、培养模式、平台载体和师资队伍。培养形式是做学教合一即在做中学,做中教。下面就基于具体实践对这一培养培训体系进行系统介绍。

1政策制度:强化顶层制度设计,工作机制基本形成

宜兴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教育系统尤其是职业教育系统在推动产改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政策引导。一是优化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一方面,先后把高级技工学校等并入宜兴中专,全面提升宜兴中专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一方面,整合原丁蜀中专、张渚中专、和桥中专资源,合并组建一校三区的省陶都中专。二是完善教育系统产改体制机制。相继制定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试行)》《宜兴市产教融合型企业评定和管理办法(试行)》《宜兴市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企业考核补助和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为校企合作培养产业工人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建立产教融合协调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强对产改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督导评估。用好考核杠杆,将相关指标纳入市高质量发展意见,发改、教育、人社、财政四部门联合组织开展宜兴市产教融合型企业评定、宜兴市现代学徒制企业认定和补贴、宜兴市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企业考核补助等工作,有效提升产业工人培养质量。

图片

2培养模式: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学徒特色精雕细琢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是推进产改工作行之有效的路径和方法。教育局立足宜兴产业发展实际,基于宜兴高职校和陶都中专办学特色,探索推进中国特色学徒制框架下的宜兴学徒制创新改革实践,为产改展现宜兴智慧,贡献宜兴经验。

宜兴高职校以专业工作坊、企业工作坊、创新创业工作坊等实践教学平台为基础,通过工作坊互通,技能融通,师资流通,构建了“多种技能横向累进、同种技能纵向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了“流动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提升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其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图片

流动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

陶都中专面向区域特色办“学院”,面向行业产业办“工坊”,构建起“一校三区、一区一院、一院多坊”的深度产教融合机制,在人才培养的机制、途径、体系上探索“陶都样本”。目前已经形成了行业或者企业主导、校内或校外四种“学院+工坊”实现路径,发挥了“突破教师身份、突破课堂空间、突破课程局限、突破教材传统、突破评价窠臼”等五项效能。“学院+工坊”是深化产改的有益探索,在协调整合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全方位提升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方面有较好的实践价值。

优秀的产业工人必须是德能和技能同时具备。为有效提升产业工人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我市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德育教学改革,坚持“五育并举”,全面构筑“三全育人”新格局。全面加强党委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因校制宜打造学校德育品牌,宜兴高职校以七彩梦为抓手,构建“善技并修,工学结合”的德育工作体系,打造家校社企四维育人共同体,打响“七彩梦”德育品牌。陶都中专以“实践德育”为抓手,构建“五陶”(陶然之境、陶品之课、陶冶之乐、陶铸之行、陶融之力)德育工作体系,打响以“陶文化”为核心的“五陶”德育品牌。

3平台载体: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多元布局成效明显

推进产改工作,创新培养模式,平台载体是关键,教育局深刻意识到构建产教融合平台载体的重要性,一校一策推进平台建设。

建成产教融合园。支持宜兴高职校建成占地约80亩,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的国家产教融合工程项目——“宜兴市产教融合园”,该园于2019年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目前已引进合作企业9家,共建1家产业学院,涵盖了学校33个专业,企业共开设60项特色项目,每年实践产业工人数达1600余人。

创建产业学院。宜兴高职校和江苏中超合作共建“中超利永紫砂文化产业学院”,参与校内外学生和产业工人近500人,开发校本教材3本,研发宜帮菜15种。陶都中专联合陶瓷行业协会、企业、大师工作室成立顾景舟紫砂艺术学院,与亨鑫科技、华亚化纤、驰马拉链等骨干企业联合成立陶创(产业)学院,艺术学院年培养紫砂产业工人270人左右,陶创(产业)学院年培养机电类产业工人近300人。2021年把“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探索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产业学院”作为教育局重点工作,制定《宜兴市产业学院建设标准》,组织开展市级产业学院评选,2个产业学院被认定为宜兴市产业学院。

建设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加大各类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制定《宜兴市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建设标准》,组织开展市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评选,10个基地被认定为宜兴市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同时,还建成4个省现代化实训基地。

打造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建立宜兴市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储备库,组织开展宜兴市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评选,择优推荐参加省、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评比,九如城被评为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江南电缆等4家企业被评为省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制定《宜兴市产教融合型企业支持政策清单》,对认定为产教融合型的企业给予“财政+金融+土地+信用”组合式奖励,其中对认定为省级、国家级产教融合型的企业分别给予20万和30万元的奖励。

4师资队伍:构建校企协同机制,双师素质大幅提升

指导宜兴高职校打造“承云湖学者计划”师资研修体系,指导陶都中专全面推进“三青”计划,进一步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校企联合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创新工作室和“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强化产教融合创新团队建设,严格落实专业课教师每 5 年累计不少于 6 个月赴企业实践制度。建立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和兼职报酬制度,开设校企合作课程,吸引行业企业高水平专业人才到学校兼职任教。图3为陶都中专顾景舟紫砂艺术学院工作室建立结构图。

图片

陶都中专顾景舟紫砂艺术学院工作室

5做学教合一:注重理实一体培育,推进工学结合改革

“做学教合一”是在陶行知先生倡导的 “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演变脱胎而来,是一种非常适合产业工人培育的培养理念,强调产业工人培育要以“做”为核心,强调教师在“做”上教,学员在“做”中学,达到“即行即知”的目的,在这一模式中,先“做”体现职业性,后“学”体现主体性,再“教”体现主导性,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模式。“做学教合一”教育思想核心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本案例中,全面运用这一培养理念,注重“能力为本,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因材施教”,设计的项目和任务都为企业真实生产任务,设计的场景都为企业真实场景,从而提高培养质量。

图片

图片

主 要 成 效

1产业工人培育质量和数量不断提高。

产业工人队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不断提升。2019年以来,我市职业学校在省和国家级技能大赛中获国赛金牌6枚、省赛金牌50枚,在全省区县中名列前茅。高度重视产业工人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举办毕业生就业专场招聘会和创业设计大赛,组织参加省市级创新创业能力大赛,全市职业学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分别保持在98%、77%以上,职业学校学生在本市就业率超过93%,部分毕业生成为人才市场的“抢手货”。同时,两校依托内设的培训职能部门,面向社会组织开展培训,每年全市中职学校开展非学历培训服务平均达30000人次左右,达在校生的3.6倍。

2产业工人培育实践成果丰硕。

在积极探索四维一体培育产业工人的过程中,及时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成果。2021年《职业学校“流动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需求带动·多元联动·项目驱动:县域职校“产教融合园”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中职专业课程“做-学-研-创”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土陶艺人才“三链三融合”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等4个成果在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荣获1个特等奖、3个二等奖。2022年8月13日中国教育电视台频道以《魅力中国之产教融合深化与创新》为主题专题报道了宜兴高职校产教融合成果,该校“流动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向全国推广。

3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能力不断提升。

先后有3个名师工作室创建为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2个教师团队创建为省职业教育教师教育创新团队,5人被评为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42名教师在省技能竞赛中获得金牌,21名教师在省教学大赛中获得金牌。

图片

图片

构建“四维一体,四元协同,双能并重,做学教合一”的新时代产业工人培养培训体系的重点在于四个维度的深度融合,在于政行校企的深度协作,四个维度缺一不可,政行校企一个都不能少。同样,实施的难点就在于如何促使政行校企通力合作来保障四个维度的深度融合,比如政府如何发挥主导作用,行业如何充分发挥行业职能,企业如何发挥主体作用等。建议在于,要积极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产业工人培养机制,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强化推进产业工人培育的工作推进机制,保障扶持机制,监督考核机制等。要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构建,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共育机制,缩短产业工人培育时间,提升产业工人培育质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