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无锡梅村街道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自身文化优势,挖掘文化建设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砺人,让鲜活的思想政治工作成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
以文化浸润为出发点,提升思政工作渗透力。无锡梅村街道注重用吴文化、红色文化、二胡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依托吴文化3300多年的历史底蕴,加快文化保护传承布局,推动泰伯庙活化利用,建设梅里遗址博物馆、至德广场,成立薛燕工作室和赵氏工坊、国韵文化、桑蚕文化馆工作室,启用“知书梅里”钟书房,以系统保护彰显吴文化的时代价值,提升居民群众对本土文化、民族文化的归属感与自豪感。以建设梅里特色文化小镇为契机,全面促进文旅融合,将二胡文化园、泰伯庙、南新旅社等旅游景点串联起来,孕育了庙会民俗游、文化寻根游、红色经典游等富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形态和旅游线路,推出了“吴文化研学”“红歌快闪”“红色主题剧本杀”等特色文旅活动,让优秀文化的吸引力持续增强。将高质量的文化生活作为群众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建立全市首家红色影院,在梅里古镇搭建吴歌台文化展示平台,用好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文化广场、学校等阵地,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广泛开展吴文化民俗表演、“记忆梅村”摄影巡展、“文韵梅里”公益文化培训等文化惠民活动,让百姓不出梅村就能享受精彩纷呈的文化大餐。
以文化培育为切入点,提升思政工作感染力。无锡梅村街道发挥美育对思政教育的助力作用,将思政元素融入美育工作,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在润物细无声中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紧扣“美育”主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政活动,举行“‘美哉梅里’四季行”大型文化交流活动,邀请著名节目主持人白燕升开展美学主题讲座、知名摄影家沈伯韩走入梅村举办摄影工作坊,拓宽基层文化工作视野,拔高地区审美鉴美能力和文化品位。健全美育培养链条,梅村实验小学、梅里中学、梅村高级中学三所百年名校发展二胡特色教育,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民族艺术,其中,梅村实验小学以全年级普惠和社团课程的形式,开展二胡文化寻根溯源、名曲鉴赏等二胡知识普及活动,同时在全学段梯队式设置二胡演奏课程,邀请著名二胡演奏家邓建栋来校为学生授课,该校现已成为江苏省首批艺术特色学校,其培养的二胡演奏团队多次在国内外比赛中获得大奖。充分发挥“最美”先进典型在思政工作中的示范引导作用,钱建平、万其兴、倪晓伟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全省最美”“全市最美”家庭,以优良家风引领文明风尚;二胡制作师强晓民、黄建洪、卜广军入选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以非遗传承弘扬传统文化;过水祥、王书华入选无锡好人,以好人精神彰显道德力量。
以文化赋能为着力点,提升思政工作传播力。无锡梅村街道注重加强内容创作、传播创新和文化整合,以传统文化涵养思政教育,以文化自信提升育人成效。深度挖掘本土优秀文化,丰富艺术表现形式,打造优质文化产品,传播文艺正能量,比如,梅村居民彭益民参与拍摄、制作的纪录片《渡江第一船》生动展示了梅村红色历史和人文风貌;红色微电影《一颗红星》以新四军后代寻访先辈足迹为线索,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作音乐类作品民族室内乐《梅里春早》通过柔美的“江南韵”旋律来描绘梅里水乡富庶的繁华美景。大力推动思政工作与融媒体传播深度融合,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成立无锡市首家街道级融媒体中心(融梅中心),突出文化展陈、活动实践、内容生产、理论宣讲、百姓服务、学习体验这六大功能,打通中央、省、市级媒体的发声渠道,持续提升文化传播力,其中,依托街道融梅中心开展的梅里古都新春文化活动被央视点赞,新华社赴梅村街道专题拍摄调研“梅村二胡”,专题报道总浏览量破370万;以梅村优秀传统文化为素材创作出版有声手绘数字系列动漫《梅里故事》26个,《孙子兵法》一文点击量达到29.9万。广泛链接各方文化资源,搭建文化交流平台,促进文化整合,实现文化融合,办好吴文化发展大会、吴文化研讨会、全国“泰伯论坛”、新四军江抗精神理论研讨会,通过高水平的交流研讨,深入挖掘吴文化、红色文化的内涵,并将泰伯精神、江抗精神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通讯员 黄铭石 赵宏伟 陆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