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常州车辆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铁路货车研发、制造及修理,集装箱制造、金属压力容器制造等业务的公司,成立于2019年,自被列为常州产改试点企业以来,公司党委高度重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全面实施“匠才育成赋能”工程,聚焦选才、育才、成才、用才、示范赋能五个方面,把助力技术工人成长成才、助推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为推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载体,打造具有常辆特色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一、主要做法
1.健全“匠才”选才赋能机制
公司制定劳动和技能竞赛、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联动机制,健全组织、保障、评估、激励系统,构筑了“四级学练比”平台,建立了以“常靓杯”职业技能竞赛为龙头、以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为基础,与国家和省市各级竞赛相衔接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为技能人才成长搭建舞台,为选拔“匠才”培养苗子奠定基础。
2.搭建“匠才”育才赋能平台
公司健全高技能人才“三育”培养体系,搭建“匠才”育才赋能平台。一是专业能力培育。整合内外部资源,适应“产业优化升级”需要,开发10余个类别120余种培训课程,开展线上和线下专题培训。二是岗位工作培育。建立“羽燕、飞燕、海燕”三级成长“名师带高徒”培养模式,结对培养探索产业工人“练、带、锻、用、树”中国特色学徒制。三是多能多岗培育。符合“精一会二学三”标准,采用工种、工序、工位轮换方式进行一徒多师岗位培养,提高技能综合素质和价值创造能力。
3.实施“匠才”成才赋能行动
公司开展“一联一带”“三方结对”核心技能人才培养活动,“联”即高技能领军人才联合高层次技术人才,“带”即高层次技术人才带领有潜力的高技能人才,“三方结对”即高技能领军人才、高层次技术人才与高校教授专家共同结对,促进产教融合,为高技能人才成长赋能。公司积极探索创新工作室联盟组建和运行管理,先后牵头组建了中国中车和常州市总工会直属单位首个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依托优秀“匠才”群体,发挥工作室联盟集智创新作用,凝聚劳模工匠的智慧和力量,为推动产业工人技术培训、交流、合作、推广、成果转化搭建平台。《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组建与运行管理研究》被确定为2020年常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并荣获中共党史学会中国工人历史与现状研究会课题论文评选一等奖。
4.创新“匠才”用才赋能通道
除了建立产业工人创新成果按要素参与分配、能级工资和多能工激励等机制,提高产业工人经济待遇外,公司经过集体协商签订了《职工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规定核心技能人才比照中层管理人员层级,享受同等待遇,不断健全向一线产业工人倾斜的分配制度。改革“工人”与“干部”双轨管理体制。完善技能人才凭能力素质和业绩贡献得到晋升的制度,公司规定在聘的技师、高级技师参加技术、管理岗位的公开竞聘可不受学历、年龄条件限制,先后有20余名优秀产业工人走上管理和技术研发岗位。开辟劳务派遣人员转劳动合同制职工通道,对于在区级以上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在公司劳动竞赛、生产攻坚中表现突出的劳务派遣人员,可破格直接“转正”。对于在紧缺岗位上表现优秀的劳务派遣人员,放宽“转正”条件。公司每年都有20余名劳务派遣人员“转正”。其中,天车工戚蓉在常州市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得一等奖,被破格“转正”,并先后获评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五一巾帼标兵。
5.提升“匠才”示范赋能成效
公司成立了江苏企业首创、常州市首个以弘扬劳模工匠精神、展示劳模工匠风采、传承劳模工匠技艺为核心的劳模工匠传习馆。通过开展劳模工匠“大讲堂”“传艺课堂”“故事大家讲”等职工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文化活动,让劳模工匠的形象鲜活起来,让劳模文化、工匠文化在创新和传承中绽放新的光芒。公司建立劳模工匠传习馆,弘扬劳模工匠文化的做法被表彰为江苏省党建带工建典型案例,被《工人日报》、人民网等30余个新闻媒体和网络平台竞相报道,提高了公司产业工人队伍的社会影响和文化地位。
二、主要成效
1.切实提升职工技能素质。公司营造了“学技术、钻业务、增技能”的良好氛围,提高了技术工人综合素质,产业工人取证率达97%,高技能人才占比逐年提高,高技能人才占比增加至60%。培养“多能工”259名,占公司产业工人总数的38.4%,先后有30余名高技能人才获得省、市各级荣誉表彰,打造了一支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
2.有效激发人才创新潜能。技术工人创新能力快速提升。近三年,公司产业工人共完成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项目478项,实施精益改善和微改善项目3395件,分别占比79%、68%,均高于公司产业工人在职工总数中的占比。仅2021年,技术工人提出微改善提案就达到1577条,人均2.34条,参与率超过93%,实施率达97%。公司培养具有高超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核心技能人才22名,占公司核心人才比例的62%。
3.职企双赢同心共谋发展。公司先后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单位、江苏省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全省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等荣誉。2021年度,公司经营业绩实现新突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3.3%,职工平均工资增长19.8%、产业工人平均工资增长20.4%,实现了职企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