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务聚焦 > 深化产改

【建功“532” 产改在行动】聚焦素质提升 赋能企业发展——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

省总工会部门或直属单位:产改办发布人:朱赤发布日期:2023-05-16 10:51浏览次数:


图片

一、引言

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研发、制造液压元件、精密铸件、气动元件、液压系统等液压传动与控制及液压系统的大型综合性企业,公司在武进先后投资建立了恒立油缸、恒立铸造、恒立液压三大高端装备核心零部件制造基地,出资并购上海立新、德国哈威INLINE等品牌和工厂,成立了欧洲、美国、日本海外销售服务公司,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布局全球。2021年公司销售收入93.09亿元,同比增长18.51%,利润总额30.69亿元,同比增长17.61%。目前,公司在全球拥有员工6000余名,产品销往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遍及工程机械、港口机械、船舶海事、新能源发电、特种车辆、盾构、水泥等诸多领域,服务于全球各领域2000多家企业。

近年来,恒立液压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区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部署要求,将产改工作融入公司重点工作,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聚力产业工人素质提升,充分调动产业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产业工人全面发展。

二、主要做法

1.丰富学习资源,拓展培训内容

通过内训与外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发一系列系统性项目,包括针对部门经理的“领导力主题研修培训”,针对技术人员的“创新无极限”项目,针对班组长的“现场管理能力培训班”等。2019年,公司设立了网上恒立大学,为产业工人进入领导层提供晋升通道。2021年,公司取得了人社部门认可的技能认证评审资格,为产业工人培训取证创造了便利条件。同时,公司对参加技师、高级技师教育培训并取得就业技能培训合格证或职业资格证的产业工人,申请职业培训补贴,2021年,公司累计职业教育投入 65.98万元。

2.坚持以赛促学,助力技能提升

搭建技能竞赛和创新创造平台,推动产业工人队伍素质多元化提升,采取技能大赛、创新成果评选等形式,提高产业工人劳动和技能竞赛的质效,构筑“工匠型”产业工人培育机制,越来越多的工匠在技能比赛中脱颖而出。每年组织开展技能比赛,项目包括叉车、数控、焊接、涂装、探伤、数控车、产品检验等。2022年,公司有196人次参加了“恒立工匠杯”技能比赛,50位获奖选手得到了表彰奖励,创先争优的精神辐射整个公司。

3.注重内外兼修,突出示范效应

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为平台,打造工匠人才培育小高地,公司秉持对内认真选拔,对外积极申报的原则,发掘、选树优秀技能人才,积极申报劳模、工匠、金牌工人等荣誉。将优秀党员、恒立巾帼、恒立劳模、恒立工人先锋号的评选表彰作为每年的固定动作,通过先进、标兵典型的挖掘和宣传,极大增强了恒立人才的荣誉感、获得感和归属感,激发了广大员工以先进为榜样,投身恒立高质量发展的热情和积极性,营造了尊才、重才、聚才、用才的良好氛围。

4.聚力校企合作,提升创新能力

先后与浙江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大学等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液压元件及系统核心技术攻关,并与在常高校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开展“职业岗位轮换”学徒遴选,构建“恒立学院”课程体系,践行“双轨多段”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推行“师徒共同成长”的双导师制度,提升一线作业人员的职业技能素质,获得“江苏省引才用才成效显著单位”荣誉称号。同时,公司还与常州各职业技术院校共同组建了恒立班、智能制造人才现代学徒班等,为公司人才储备奠定基础。近两年,公司在创新和研发上持续加大投入,2021年投入研发资金达6.36亿元,同比增长106.09%。

5.推动全员参与,打造精益氛围

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公司管理,与公司同发展、同进步,不断丰富参与形式,从合理化建议、改善提案到“让精益成为习惯”,多层级推进,通过工作中点滴的优化与改善、不断提升品质与效率。同时,员工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被尊重和被认可,对公司的信赖度逐渐增强。构建完善的企业创新体系,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创新创造活动并给予表彰奖励。推行精益管理,营造良好的精益文化氛围。

三、主要成效

1.技术人才激增

2021年公司组织培训1.18万人次,培训课时49352小时,培养数控中级技工70人,涂装中级技工62人,提升了员工的基础实力,实现了学练强信心、赛评提技艺、晋级增待遇的效果,各类人才竞相涌现。公司先后培育中国铸造大工匠1名、省“双创团队”1个、“双创人才”4名、省五一劳动奖章1名、常州市企业首席技师2名、龙城工匠1名、市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常州市工人先锋号1个、常州市巾帼文明标兵岗1个。

2.技术创新活跃

公司通过与高校的深度合作,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和研发技术。2021年9月,公司与燕山大学合作成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共同进行研究生的培养以及相关科研工作;公司与浙江大学联合申报的“挖掘机核心液压元件及系统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与合肥工业大学联合申报的“自润滑复合材料和高性能球铁关键技术及其工程应用”,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3.降本增效明显

2021年公司员工共提交合理化建议5986条,内容涉及安全5S、成本、效率、成本等诸多方面,形成具体改善成果的提案共616件,累计降低成本超600万元。“让精益成为习惯”活动在2021年完成课题75个,预计可实现年化经济效益2791.85万元。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