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盐城市响水县总工会班子成员组成5个督查组,又一次深入镇区、企业和产业园区,针对相关行业职工作息无规律、操作风险高、劳动保护缺失等实际状况,积极作为,主动介入协商,进一步建立信息+法规引导等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通过法律法规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保障全县从业人员身心健康、收入稳定和家庭幸福。
强化源头参与。加强组织领导,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重视支持,主动定期向县委分管负责同志汇报工作,充分发挥工会与政府联席会议、人大政协提案议案等“有事好商量”平台作用,推动职代会、集体协商等协调劳动关系制度机制建设。按照“推动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的工作要求,完善全县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工作规则,健全劳动关系定期通报约谈、激励约束制度,深入企业召开专题会议,现场研究解决劳动关系领域根本性趋势性问题,推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不断拓展延伸。
强化协商协调。大胆探索创新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非公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监督制约机制,实现全县职代会制度、厂务公开制度建制率动态保持在85%以上。特别是聚焦难点,指导督促过剩产能企业和职工安置方案提交职代会审议,有效确保企业改制平稳有序。深入开展“员工代表议事”活动。不断丰富“企业行政方代表议事”内容和形式,畅通职工民主诉求渠道。组织现场学习交流会,观摩职工代表大会和“企业行政方议事”会议,进一步规范内容和程序,强化效果。全力推动依法规制、引导入轨、 民主管理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预防为主。加大劳动法律法规执法监督力度。积极组织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员深入全县五大产业51家企业开展劳动用工法律风险排查活动,对排查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建立健全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劳动争议调解机制,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完善预警处置机制。开展工会劳动关系发展态势监测和分析研判;全年开展劳动关系矛盾纠纷排查,当好“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全力防范劳动领域政治安全风险。建立劳动关系矛盾预测预警信息库,对排查的各类预测预警信息,第一时间解决劳动关系矛盾纠纷。
强化介入协商。通过联合县人社、司法等部门,采取“工会+法院、工会+仲裁”等多元推动等方式,对新就业形态职工反映和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新就业形态职工维权事宜,做到及时主动介入,深入一线协商,用心用情细致调处化解矛盾,直至问题妥善解决为止,让新就业形态职工最大限度地减少精力、物力的支出,保证新就业形态职工的合法利益得到有效的保护。
强化事前预警。深化班子成员和部室负责人挂钩联系点制度,明确主要负责人挂帅,班子成员牵头,部室负责人深入一线具体负责,落实每个组3人联系3-5家企业,通过走访,了解职工群体的所思所盼,对用工单位可能引发侵犯职工权益的行为做到第一时间早发现、早干预、早化解。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各种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将职工的经济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同时,还通过运用互联网+、劳动关系信息员+等形式的新就业形态劳动关系问题收集平台,保障职工在利益保障方面的问题都能被及时预警,切实维护广大职工群众的身心健康和体面劳动。
强化宣传引导。高度重视在五一、6月份安全生产月、国庆、元旦等重要时间节点,联合县文广旅、歌舞剧团,通过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寓教于乐,有针对性地举办面向产业工人的相关法律法规专题宣讲及巡回演出,得到职工群体的高度赞誉。同时,将在县城多个广场设立咨询台,现场向职工发放劳动法、工会法等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册、法律维权书籍和相关政策资料3000份。
强化监督检查。牢固树立“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保障企业生存发展并重”的理念,积极构建律师免费咨询、无偿法律援助﹑监察主动执法、快速调解仲裁“四位一体”服务职工维权机制,工会、司法、人社多方发力,问需于民,充分利用职工、企业、工会、司法等协调机制座谈会、12345政务服务热线、“响水人社”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征集职工群众诉求,及时帮助职工群众解决一批“急难愁盼”问题,对特殊困难职工群体,实施法律援助,给予临时救助。
强化探索创新。采取“互联网+仲裁”模式,针对疫情常态化防控新形势,为职工群众提供足不出户的解决劳动争议难题。通过相关在线调解服务平台,实行线上调解,职工群众通过网络、手机实现“不出门”维权。深入县内重大项目工地,开展普法宣传系列活动,发放宣传资料5000份,接受咨询5000人次。联合县人社、司法、信访等相关部门开展联动服务,通过调解方式及时化解矛盾,大幅降低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数量,有效减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纠纷到法院诉讼的案件数量,缩短维权周期。与此同时,充分运用响水工会网、响水工会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定期向全县各类行业企业职工推送维权法律法规条款,进一步提升全县职工群体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