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务聚焦 > 深化产改

鼓励职工“微创新” 企业迸发“大动能”

省总工会部门或直属单位:产改办发布人:朱赤发布日期:2023-09-14 15:41浏览次数:

近日,在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的会议室里,产品开发部闸片及粉末冶金产品线经理、工程师谢鑫林正和同事研讨新发明“列车制动闸片”的优化工艺。该发明涉及高速列车盘形制动系统关键零部件,能有效改善制动闸片在高寒、雨雪风沙等恶劣环境下的运用可靠性,减少关键部位异常磨损,荣获首届江苏专利奖优秀奖,这个奖项,再次展示了常州市“产改”工作造就的懂技术、会创新、高技能领军人才的风采。“当时一是看到国外专利的垄断,限制了国内的发展。二是看到国内高铁发展的大力需求,所以我和团队一起花了五年时间研发了这款闸片。”谢鑫林说。

在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创新发明不再是高层次科研人员的专属工作,广大产业工人也成为了创新创造的主力军。“小革新、小发明、小设计、小改造、小建议”为主要内容的“五小”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的成果都来自生产一线,在为企业降本增效的同时,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公司针对不同人群建立了相适应的激励机制。针对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团队建立了新产业项目的培育激励,针对一线产业工人队伍建立了预约激励和劳动竞赛的激励机制,鼓励全员在新领域新赛道创新创业,在公司内形成了良好的职工创新氛围。”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铁马公司工会主席邵杰说。

据统计,在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仅2022年,由一线产业工人主持的科研项目就有9项,参与项目超过30项,参与“五小”活动累计达2700余人次,征集“五小”成果3200余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8000余万元。

8月下旬的一天,国网常州供电公司的工作人员为武进区礼嘉镇的一家企业进行电网升级改造。为了保障当地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工作人员采用的是“配网不停电作业‘四全’操作法”。所谓“四全”模式,即将配网不停电作业推广到配网全电压等级覆盖、全地形开展、全时段作业、全系列技术储备,极大地提高了不停电作业的覆盖范围、作业时段。

现场,与电网改造企业紧邻的其他企业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生产,丝毫不受供电工作人员作业的影响。两个小时后,电网改造顺利完成。现场作业的姚杰随即与正在援藏的师父章立视频通话,告知进度。章立是配网不停电作业领域专家,率先在业内提出不停电作业“四全”模式,该模式获2022年度江苏省“五小”活动优秀项目奖。“未来,我将带领团队从人才培养、技术创新这些方向继续探索,进一步深化研究‘四全’服务,坚守不停电就是最好服务的理念。”国网常州供电公司晋陵电力运检服务分公司五级职员章立说。

依托“劳模领跑+团队创新”,国网常州供电公司围绕生产中的难点堵点,整合创新资源与技能优势,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将优秀产业工人组成智库型双创联盟,把生产现场的难题作为职工创新的课题,使产业工人在项目攻关中迅速成长。“公司从人才、资金、制度等方面给予保障,实施‘物质+精神’双激励措施,搭建集群化创新园区,在工区层面整合相近的职工创新工作室,形成小型专业联合体,并融入培训、实训元素,实现工作室迭代升级。”国网常州供电公司党委党建部副主任、工会办公室主任杜忠遥介绍。

作为全省产改试点城市,常州高度重视职工群众创新活动的开展,每年认定市职工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市职工十大先进操作法、市职工十大发明专利,激发广大职工的创新潜力和创新活力,并将其纳入企业创新体系,在人员配备、成果转化收益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形成强大合力,推动职工群众的创新活动向纵深发展。8月17日到23日,常州市首届职工科技创新周成功举办,进一步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以主人翁姿态投身创新创造新实践。

近年来,常州各级工会把抓好职工技能素质培训列入年度重点工作,有效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常州围绕数字技能、智能制造、特色产业等领域开展了15个一级竞赛项目、46个二级竞赛项目,吸引全市2158家企业的3.3万名“能工巧匠”参与。截至目前,常州共有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236家,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共取得发明专利711项、实用新型专利1589项,完成技术攻关1643项、创新成果转化1759项,产生经济效益98.14亿元。

为激励广大职工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常州还在全省率先开展职工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协商活动,为优秀产业工人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把获得感明明白白写在合同里,让技术创新从原来的“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在常州,目前已有182家企业采用这一做法,覆盖超过11万名职工,累计创造经济效益3.06亿元。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