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淮安市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中,围绕企业主体精准发力,靶向施策,全力念好链、培、抓“三字诀”,打出深化产业链产改、工匠学院建设、企业产改指南“组合拳”,推动产改走深走实、落地见效。
“链”上发力,推动有路径
为做强“7+3”先进制造业集群,淮安在全国率先出台产业链产改实施方案,通过系统集成、试点先行、目标引领,推动“链长”企业做大做强、“链核”企业提质增效、“链员”企业提档升级。
在建强工作架构上,建立产业链党组织、工会联合会、产改指导站三类组织,构建思想教育、技能提升、科技创新、集体协商四大体系,建立协调会商、联系帮办、活动轮值、考核评估四项制度。其中,市、县(区)两级成立产业链工会联合会11个、产改指导站11个,覆盖企业628家。同时,出台《关于开展产业工人技能提升培训的意见》,建立产业链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创建了32个市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46个市级以上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另外,还出台《关于做好城市困难职工多层次常态化帮扶工作的实施意见》等,进一步增强产业工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培”上赋能,提素有平台
以淮安工匠学院建设为抓手,聘请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高凤林担任名誉院长,全市成立8个分院,构建“1+10+N”技能培训体系,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加大产业工人培训力度。截至目前,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68.11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22.6万人。
同时,积极开展“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通过技术帮扶、技能培训、创新攻关等帮助企业解难题。截至目前,市县(区)两级组织劳模工匠435人次,深入245个企业开展服务,帮助解决技术难题355项,帮助2487名职工提升技能水平。
“抓”上出招,落实有抓手
目前,淮安市“产改”试点企业已达705家,企业推进产改抓什么、怎么抓?为此,该市出台了具有很强指导性、实操性的《产改工作指南》。
该指南从组织领导、素质提升等方面提出23项56个要点,让企业落实有了明确方向和工作抓手。企业除要建立推进产改组织机构、制定产改计划、健全工作制度等之外,还对权益维护等5个方面列出详细工作内容。其中,在权益维护方面,列出了职工民主政治、劳动经济、安全健康等4项权益。在劳动经济一项,对健全向一线产业工人倾斜的分配制度、建立“技高者多得”的薪酬激励机制等,做到“抓到实处见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