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的工会工作浪潮中,沭阳县总工会积极探索,创新“四化”举措深度践行枫桥经验,为维护职工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出了不懈努力。
一、源头治理精细化,扎紧矛盾“篱笆墙”
一方面,聚焦基层,将矛盾预防的精细化管理作为首要任务。组织专业法律团队走进企业与社区,面向快递行业企业集群以及社区服务中心等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活动,结合辖区实际灵活举办贴合职工群众需求的法律讲堂,并结合本地企业在劳务合同签订、劳动时间界定等方面的典型案例,生动解读劳动法律法规,今年累计开展宣讲活动 40 余次,约20000名职工群众受益。强化创新,制作并发放富有创意的特色法律宣传资料30000余份,内容聚焦日常劳动纠纷的应对策略与预防要点,在全县各主要企业园区及社区广场定点投放,有效提升了职工群众的法律意识,从源头上削减了矛盾滋生的土壤。
另一方面,开展定向服务,着力推进工资协商精准化。针对不同行业、规模的企业制定差异化协商策略,组建由行业专家与工会骨干联合组成的指导小组深入企业,实现了企业效益与职工权益的双赢共促。构建灵敏高效的风险预警体系,与多部门联合行动,借助大数据分析与实地巡查双轨并行,每月对全县企业用工数据进行深度扫描,及时捕捉如企业资金链紧张可能引发的欠薪风险、行业转型期的裁员隐患等不稳定信号。过去一年,提前化解多起潜在纠纷风险,为劳动关系稳定筑牢了第一道防线。
二、纠纷调解多元化,构建维权“高速路”
在纠纷调解环节,全力打造多元化调解格局。在县域内规模以上企业广泛设立企业内部调解委员会,在乡镇及开发区建立区域性调解中心,配备专业且富有经验的调解人员100余名,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的调解网络。其中,某包装厂企业职工因工伤赔偿与企业僵持不下,企业调解委员会迅速启动调解程序,深入调查事故详情,依据相关法规和企业实际情况,经过多轮耐心协商,促使双方达成满意和解,职工及时获得合理赔偿,企业也避免了漫长诉讼带来的声誉与经营成本损耗。
与此同时,积极与劳动仲裁、法院等司法部门无缝对接,构建调裁诉一体化快速处理通道。设立功能完备的法律援助工作站,与专业律所达成合作,为职工提供免费且全程的法律咨询与代理服务。仅上半年,法律援助工作站就接待职工法律咨询180人次,代理仲裁和诉讼案件25件,有力保障了职工在法律维权道路上的顺畅通行。此外,创新引入社会多元力量参与调解,组建涵盖律师、心理咨询师、劳动关系专家等多领域专业人才的志愿者团队,通过多方协同作战,成功化解纠纷,使企业恢复正常生产秩序,职工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三、权益保障全面化,撑起职工“保护伞”
始终秉持权益保障全面化理念,全方位守护职工权益。建立健全困难职工动态帮扶体系,深入全县各个角落摸底排查,精准锁定困难职工家庭并建立详实档案106份。在“春送岗位”行动中,联合多方资源举办大型招聘会30余场,为困难职工量身定制就业岗位近千个。在今年的“金秋助学”活动中,资助困难职工子女33人,发放助学金9.4万元,以实际行动助力困难职工家庭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链条。
高度重视职工劳动安全与健康权益,联合应急管理、卫生健康等部门开展常态化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监督检查。深入建筑工地、化工企业等重点领域,检查安全生产设施配备、职业防护用品发放与使用等情况,对发现的问题责令限期整改并跟踪复查,确保职工工作环境安全无虞。针对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企业性别平等意识,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女职工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的特殊劳动保护规定,开展专项检查活动,严厉打击侵害女职工权益行为,为女职工营造公平、安全、健康的职场环境。
四、人文关怀常态化,注入发展“强心剂”
在人文关怀方面,常态化开展系列活动,为职工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职工文体活动,每年举办全县职工运动会,设置田径、球类、趣味运动等多种活动项目,吸引广大职工踊跃参与。组织职工文艺汇演,为职工提供展示才艺的广阔舞台,激发职工的文化创造力和艺术潜能。这些活动的持续开展,不仅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在无形中促进了职工之间的交流合作,增强了职工对工会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工会真正成为职工信赖的 “温馨家园”,为职工全身心投入工作和个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石。
随着“四化”举措的深入实施,沭阳县总工会在践行枫桥经验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为全县职工权益保障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