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务大厅 > 产改试点 > 产改动态

19载潜心研究,90项专利技术,30项发明专利授权,10项科研成果转化,承担1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化工厂里的“清华报告单”

省总工会部门或直属单位:产改办 发布人:张书辰 发布日期:2024-06-04 09:44

19年,对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对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徐州新沂市新河农用化工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王海波而言,19年是一场和毅力的赛跑。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05年,彼时的王海波26岁,顶着清华大学高材生的头衔,只身来到新沂,进了当时只有1000吨百菌清装置的小农药厂——新河化工厂。

小农药厂迎来了清华大学高材生,如此反差让周围人有些不解:“为什么他会选择留在这里?”王海波说:“我看中的是专业对口,清华生照样在这小化工厂做出大业绩!”就是这个简单纯粹的想法,让王海波留在了小农药厂,而这一留就是19年。

初心使然 孤勇者前行

由于生产工艺落后,当时的化工厂车间里经常会有跑冒滴漏的现象,气味刺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王海波常常在车间废水装置旁、捕集器下、反应釜前反复观察记录,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也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工艺参数。日复一日地忙碌,王海波总是严谨地对待每一项加工任务。短短一年时间,AC06催化剂研发成功并量产,打破了该催化剂的垄断,每年为公司增加利润超过1000万元。

而就在大家都沉浸在技术突破的喜悦中时,王海波早已投入到下一个课题的研发工作中。如何处理工艺尾气?如何提高产品收益率?如何减少工艺废水?如何降低六氯苯含量?一系列卡脖子的问题无法解决,王海波常感到寝食难安。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服输的王海波选择了孤勇前行。

抱着必须要做出“毒性最小、残留最低”的植保剂的决心,王海波常年奋战在一线反复测算工艺参数,寻找最佳工艺条件。2014年,随着AC14核心催化剂研发成功和反应器的内部结构改造,技术瓶颈实现突破,就在大家认为他可以歇一歇的时候,王海波仍未停下脚步:“科学没有捷径可寻、创新更经不起一丝懈怠。”

当用一步法合成出六氯苯小于10ppm的百菌清产品时,曾经这个不起眼的小农药厂引来了很多外商,百菌清产品热销全球。而王海波坚持要制定新的国际标准,让全球的农作物都用上中国制造的最安全的保护剂。终于不负众望,在2019年,百菌清通过国际标准认证。

坚守亦然 有志者事竟成

“过不了安全环保这道关,企业将难以为继,400多名工人将会下岗失业。”面对安全与环保这两座大山,王海波坚持认为解决安全环保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突破现有技术制约、寻求更好的工艺路线。

为攻克核心技术难题,王海波回到自己的母校清华大学,把行业内顶尖的人才和先进的技术带到了新沂。2016年,“干法捕集工艺自动出料工艺”取得了重大突破,此项工艺从源头上解决了废水排放污染环境的问题,成功入选国家工信部节水工艺。为了提高产品的收率,王海波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与清华大学合作设计了行业内最大最先进的流化床反应器,将百菌清的收率提高了10%,从源头上降低了百菌清的生产成本。

在王海波的带领下,多项新工艺填补了国内空白,对促进我国农药生产技术进步,推动节能减排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及推广价值。含量≥99%的百菌原药、HCB≤10ppm的百菌清原药和百菌清生产新技术通过了省工信厅新产品新技术鉴定,成功入选省重点推广新产品、新技术目录。

19载潜心研究,90项专利技术,30项发明专利授权,10项科研成果转化,承担1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使命在肩、行而不辍,王海波顶着清华高材生的光环,在一个县级化工厂留下了熠熠生辉的“清华报告单”!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