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要前进,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新境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际,“常州发布”推出系列报道“深化改革再出发”,聚焦我市通过全面深化改革闯出的发展新路径、拓展的发展新空间、激活的发展新动能,展现来自改革一线的生动实践。
又到一年毕业季,每年这个时候,毕业生就业就会成为热门话题。这几年,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常州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竞争力不断增强。
打破“工字不出头”的职业成见,为企业输入源源活水,为城市产业发展赋能。作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常州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高位谋划产教融合新模式。
熔炉里,沸腾的铁水不断翻滚,马艳东看了一眼脱口而出:1520℃。工作人员拿来仪器一测,仪器上显示:1522。
“火眼金睛”的马艳东,自2011年从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入职恒立液压,从一名车间工人做起,目前已经是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常州铸造分公司制造总监。
当时液压铸造中的关键技术——熔炼和砂芯制造,长年制约着高端液压铸件的发展。经过自主研发,马艳东率领团队一举突破熔炼、砂芯等一批“卡脖子”技术,打破了国外对高端液压元件的技术垄断,帮助恒立液压国产液压元件实现“从低端到高端、从跟随到超越”的历史性跨越,他本人也成长为“中国铸造大工匠”。
马艳东的人生逆袭得益于常州的“深谋远虑”。10多年前,常州就把产学研合作作为突破口,走出去、请进来,建平台、引人才,形成“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常州模式。
如今,常州已然蓄起“技能人才池”。截至2023年底,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41.8万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1380人,连续10年位居江苏首位。
这些高技能人才在常州生长扎根,为常州的制造业发展积蓄了技术力量,让优势制造业更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更快。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然而,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长期导致就业招工“两头难”,这就需要校企协同育人双向赋能。
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常州探索出了自己的路子。
“相加”变“相融”,打造新样板
7月初,常州科教城的现代工业中心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内热闹非常。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22级的学生们正在进行顶岗实习前的综合实训,骆传越在数控机床上把基础操作练习了一遍又一遍。
“我们大一上理论课的时候就加入了企业的实际工作案例,还会根据课程安排进行校内实训,一般就在这里。”骆传越说。园区里的5所职校,在这里共享实训设备。
实训基地建设是培育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难点之一。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多,且不同院校间存在交叉专业,基地建设投入大,各自分建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公共实训基地有效破解了以上问题。基地由政府和学校、企业按照1∶1∶1的资金投入共建共享,面积达11万平方米,投资达5亿元。
现代工业中心建设有数控技术、智能制造、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17个实训基地,以及中德智能制造双跨培训中心、博世力士乐现代液压技术实训中心等5个校企共建实训中心,高度适配常州的产业集群发展布局。中心每年会对机器进行一定比例的更新,确保学生总能用上生产一线最新的型号设备。
入校即入厂,毕业即就业
上学期,骆传越选择到恒立液压铸造进行为期6周的轮岗。上午,由学校老师和企业导师进行“双师制”教学,下午学生进车间实操。八月初,经过双向选择,即将升入大三的骆传越,将到企业进行为期20周的顶岗实习。
骆传越的师兄,2021级学生周帅即将在恒立结束大三的顶岗实习。这个夏天,周帅不但拿到了毕业证书,而且实习评定等级为优秀,即将正式入职恒立。
“公司提供了不少培训机会,还能经常参加全国性的技术培训和比赛。”同样毕业于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恒立班”的印祺,已经是公司的高级技师。“公司在住房上有购房补贴和技能岗位津贴,薪酬体系上,高级技师等同于经理级别的待遇。”
“从2012年学校与恒立开展校企办学以来,已经从最初的订单班发展到了省级的现代产业学院——恒立学院的办学模式,每年都为公司输送符合企业需要的产业人才。”常州职业工业技术学院老师缪小吉介绍。
近年来,常州制造业转型升级蹄疾步稳、风帆正扬,涌现出一大批新产业、新模式。
着眼需求牵引供给,进一步深化技能人才培养,是常州打造技能人才高地的解决思路。
放眼全市,常州已建成中职省现代化专业群29个、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建设点11个,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吻合度达86%以上。 建设部、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6个,立项市级现代学徒制示范项目5个,开展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冠名班等项目680余个,常州职业院校优质率位居江苏省第一。 目前,常州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新型学徒制和“1+X”证书试点,通过“入校即入厂、毕业即就业”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培养“即插即用”型技能人才;积极支持校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创新市属事业单位编制人事管理,支持职业院校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从龙头骨干、“专精特新”等优质企业中选聘五年制高职产业教授;支持在常院校高层次人才停薪留职、离岗创业,促进产教人才共享共用。
企业给待遇,政府给政策
人才育得成,还要用得好、留得住。6月21日,常州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就业创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到“十四五”期末,每年新增高技能人才3万名以上。2025年末,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到1450人。政策打头阵,蓄好“人才池”,聚焦人力资本红利,驱动产业持续迭代升级。
此外,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常州正逐步建立由政府、社会、企业和劳动者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目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企业260家,在省内率先出台企业高技能人才职称评定试行办法,为企业高技能人才职称贯通提供便利。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领域已经扩大到工程、农业、工艺美术、技工院校教师等职称系列。同时,对企业引进的技师、高级技师分别参照全日制本科、硕士享受购房、生活、租房补贴。
校企联合提升职教品质。2023年,常州获批省职教体系人才贯通培养项目51项。校企合作推进技能提升,常州学生获技能大赛国家级一等奖7个、省级一等奖36个,省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10个,稳居全省第一方阵。产教融合打造常州品牌。2023年,常州获评省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设区市,获批省级产教融合重点基地建设点3个、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6个。
加快形成“新”制造之势,实现“新质”与“高质”的双向奔赴,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跃升,需要提升常州“含才量”,更要凸显技能“含金量”。不断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新场景,着力跑赢产业改革“后半程”,各尽其才 各展所能。在常州,“工”字也能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