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工人报讯 “这么多年,党的教诲我一直记在心里。那就是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要符合人民的利益!”作为百年徐矿转型发展的见证者,著名劳模陆金龙回忆起当年艰苦奋斗的一幕幕,已是耄耋之年的他仍记忆犹新。
1936年,陆金龙出生在江苏省宝应县一个极为贫穷的雇农家庭,全家人靠父亲在地主家当长工换得的微薄所得度日。有一次,陆金龙到地主家要饭,可恶的地主不但不给,还用拐杖戳伤他的右小腿,到现在还留着疤痕。
新中国成立后,陆金龙如同获得新生,他怀着对新社会、对共产党的无比热爱,积极投身建设事业。1958年,22岁的陆金龙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徐州韩桥煤矿掘进二区成为一名煤矿工人。当时从宝应县来到徐州煤矿的有1000多人,因韩桥煤矿当时的开采条件艰苦又危险,很多人都坚持不住跑回去了。陆金龙凭着不认输不服输的性格,坚持了下来。正是这种坚持,让他的人生找准了坐标、确定了航向、铸就了辉煌。
那个年代,煤矿的采煤、掘进都靠人工,没有现在的综采、综掘等机械化设备。为了多进尺,抢速度,陆金龙像一部不知疲倦的机器,不怕脏活累活,经常一干就是几个班,连续作业十几个小时。有一次正在掘进,他自己跑出去运料,在爬一段上山时滑倒了,扛在肩上50公斤重的水泥腿拦腰砸下,疼得他浑身是汗,但他仍咬紧牙用手撑着身子,坚持把料送到迎头,就这样一直干到第四天。工友看他实在撑不住了,送他到医院检查,才发现肋骨断了两根。从此,陆金龙“矿山铁人”“老黄牛”的称号传遍了百里煤田。
为了促进生产,韩桥煤矿矿区成立了青年突击队,陆金龙带领突击队加班加点,多次创造出“月进尺千米”“半煤岩月进尺百米”的好成绩。“我干着干着呢,感觉一个人的力量很小,我要组织一个突击队,发挥大家的力量就能多出炭。当时井下条件差,都是人工打桩、推车,我们那时候的想法也很简单,就是要拼命干活,多出一铲子煤,就能为国家多生产一份财富,我们国家就能早日富强起来。”陆金龙说。
从普通的煤矿工人干起,凭着坚持不懈的努力,陆金龙不但入了党,还被提拔为工区党支部副书记。1973年以来,他先后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届、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1978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他8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15次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与他握过手。
退休后,陆金龙迷上了书法和绘画。他表示:“虽然现在年龄大了,但劳模精神没有丢,我后来还是坚持创作讴歌党和人民的文艺作品,到学校为小学生做义务宣讲,把艰苦奋斗的精神传下去,希望能鼓舞更多人,凝聚更加强大的力量,为国家建设做贡献。”
“今天和我入党的那天一样——终生难忘!”2021年6月24日,陆金龙胸戴党员徽章来到煤建西村社区党委“初心如磐——‘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现场,他走上红毯,庄重地从社区党委领导手中接过“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和证书,并在签字板上挥笔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回顾这一生,陆金龙觉得,不管自己的身份怎么变化,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个身份,永远也不会变。“只要听党的话、跟党走,就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