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南京江北新区一家企业的现代化车间里,维修工程师王孟骥正带领团队调试一台工业机器人。面对设备突发故障,他迅速定位问题,熟练地更换零件,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两年前,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只能等外援,现在自己就能解决!”王孟骥感慨。
这一变化,正是南京职业技能培训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南京通过精准施策、创新培训模式,为稳就业、促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企一策”激活产业动能
2024年,南京工艺装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申报了“滚动功能部件智能生产线运维人员培训”项目,在政府补贴支持下,50名一线技术人员接受了196课时的智能生产线滚动元件选型及加工编程技巧、机械手调试与维保、智能制造电气调试维修等课程培训。培训结束后,项目团队结合所学理论在实践中进行一系列技术改造,将产线换型效率提高了90%,产量增加20%,如今,参培人员成为一支高技能、高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智能产线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这样的故事在南京还有很多。自2021年起,南京试点“一企一策、一项一价”项目制培训模式,企业根据实际需求自主设计课程,政府按成效给予补贴。例如,中船鹏力公司的“全固态高分辨力海洋探测雷达技术培训”、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的“AI数字出版编辑培训”、奥赛康药业的“固体制剂生产技术培训”等项目,均因紧贴产业需求获得人社部门立项支持。截至2025年,全市累计有78个项目立项,覆盖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5000余名企业职工参加培训,培训后员工稳岗率达96.14%。
“一企一策”的项目制培训不仅提升了劳动者的就业竞争能力,还破解了企业“找师资难”的痛点。南京工业大学与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开设的“BIM建筑模型技术应用”课程,已培养出数百名既懂理论又通实操的复合型人才。了解到企业有新能源动力电池等前沿核心技术学习交流需求后,南京人社部门还整合高校教授、行业专家等资源,搭建师资库,为企业提供“订单式”选择。
家门口的“充电站”拓宽就业赛道
5月9日,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西善夜校”职业技能培训再次发布学员招募令。2024年夏天,“西善夜校”一开班,便火速“出圈”,众多因兴趣而来、因收获而归的辖区居民不仅在课堂上由陌生人成为同班校友,更在学习中实现了陶冶情操、增知增技的自我提升。
43岁的辖区居民周营红是一名有着两个孩子的宝妈,繁杂的家务和孩子的闹腾让她觉得家里就像个杂货铺,在看到夜校开设的家庭收纳课程后便果断报了名。去年夏天,5次课学习下来,周营红不仅成为家人口中的“收纳达人”,更有了报考整理收纳师的计划,为未来的职业规划带来了更多可能。
“技能夜校就像打开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让我对未来美好生活有了更多的自信!”西善花苑社区的陈丹丹是去年“西善夜校”的优秀学员之一。她告诉记者,她对互联网和直播带货有兴趣,此前因为缺乏系统学习,只是简单拍摄,缺乏美感和创意,在线反馈一般,通过在夜校学习文案、灯光、布局、构图以及摄影和直播短视频的技巧,带货成交量显著提升。
这种“授人以渔”带来的转变,在鼓楼区华侨路街道虎踞关社区的王茉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2023年,她通过社区宣传报名参加“陪诊服务”补贴性培训,考取证书后开启职业生涯。今年,她又加入“短视频与直播培训”,计划通过直播间普及就医知识,宣传推广陪诊服务,“技能培训像修路,拓宽了我的就业赛道!”
目前,南京已建成200余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整合培训、职业介绍、创业指导等服务,让就业困难人员、失业人员等有就业意愿的重点就业群体“出门即充电,结业即上岗”。
热点培训催生数字时代“金陵工匠”
“如何用AI快速生成PPT?”“怎样用数字人技术提升直播效果?”……4月28日,南京2025年“金陵工匠”公益培训首期课堂上,2000余名学员在线上线下提出各种问题。这场以“人工智能赋能职场新发展”为主题的培训,由市人社局联合高校、企业共同打造,邀请南京理工大学等院校专家授课,涵盖智能阅读、AI文案写作、数字人应用等前沿技能。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孙金雨是学员之一。在飞行器维修实习中,他通过AI知识库将故障排查时间缩短了70%。“未来,我想成为智能维修赛道的领跑者!”他信心满满。而从事财务工作的董小丽则希望通过培训增加求职“砝码”:“掌握AI技能,就是握住未来的钥匙。”
“金陵工匠”系列培训是南京响应贯彻落实“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的重要举措之一。全年计划开展12期课程,涉及无人机操控、工业机器人应用、数字营销等热门领域,采用“理论+技能+案例+实践”的沉浸式教学模式。市职业技术培训指导中心主任姚炜表示:“我们坚持‘产业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让技能培训成为就业的‘加速器’。”
从车间到社区,从传统工种到数字前沿,南京正通过“政策精准滴灌、资源全域整合、需求动态响应”构建技能生态链。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全市发放各类技能提升补贴超2亿元,惠及劳动者超15万人次。
“技能培训不是单向输出,而是与产业升级、就业市场深度融合的系统工程。”市人社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以“培训链”对接“产业链”,有力促进劳动者高质量充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