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淮安市紧紧围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目标,以职业教育为主阵地,通过“五业联动”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技能保障。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夯实产业工人培养基础。淮安市目前已建成职业院校21所,涵盖中职、高职和技工院校多个层次,开设专业点326个,基本实现区域主导产业和民生领域人才需求全覆盖。在校生规模达11.49万人,专任教师近6000人,初步形成“示范校引领、多院校协同”的优质职教格局。2所高职院校入选江苏省“双高计划”建设院校,1所入选国家级“双高计划”建设单位,职业教育战略地位显著提升。
推进“五业联动”机制,增强产教融合实效。淮安市教育局以“产业、专业、企业、就业、学业”五业联动为抓手,推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年均培养输送技术技能人才超2.5万名。通过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发布《区域职业教育优先发展专业目录》,2024年专业与本地“7+3”先进制造业集群匹配度提升至60.74%,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契合度明显增强。
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拓宽工人成长通道。组建5个市级产教联合体、17个现代产业学院,开展“双进”活动60余场,组织6000余名学生进入比亚迪等重点企业体验实习。建立企业导师库,聘请90名企业管理精英与技术骨干参与教学与实践指导。创新“双师型”教师认定机制,将企业实践和中级技能证书作为必备条件,“双师型”教师比例达62.6%,师资队伍实战能力显著提升。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就业留淮发展。推行“岗课赛证创”综合育人模式,实现技能大赛覆盖所有学校、专业和师生。2025年技能大赛与教学能力大赛成绩分列全省第五和第三。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项目18个,职普融通试点覆盖19所学校,初步建成人才培养立交桥。实施实习就业一体化,中职和五年制高职留淮率分别达86.54%和81.34%,为本地企业提供稳定人力资源。
强化思政与工匠精神培育,提升工人职业认同。推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开设“淮安工匠故事”“产业工人成长专题”等课程模块,组织“工匠进校园”活动,邀请企业技能带头人和劳模担任兼职辅导员,强化学生“扎根淮安、服务地方”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
下一步,淮安市将继续紧扣“提升专业产业匹配度、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稳定高职留淮率”三大目标,推动职业教育与“五大行动”精准对接,努力打造具有淮安特色的产教融合模式和产业工人培养体系,为实现“教育赋能产业、产业带动就业”良性循环贡献力量。(陈进元)